思辨方法(五):评定标准


俗话说,长(cháng)视者把目的当作手段,短视者把手段当作目的。

可见,何为目的,何为手段,是因人而异的。


并且,只要我们愿意,总是可以把别人看做短视者,

只需指着 Ta 的目的,称这是自己的手段就行了。


可是这样做,除了能展示“自我优越感”之外,没有实际意义,

因此,问题就转换成了,

如何在跟别人合作时,就目的和手段的理解达成一致。


要理解到这一层其实很不容易,当局者迷,

上级通常比下级眼界更开阔一些,接收到的信息更多一些,

所以,下级在完成任务时,就更容易短视


在这种场景下,局内人通常第一反应是下级的目标感不行,

只顾着把事情做完,而不关心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

却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沟通问题。


这就是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却不是根本原因的典型例子了。

技术 vs 业务


软件行业中,除了编程语言容易引起大家广泛讨论之外,

我想其次就是技术业务的关系之争了。


实际上,业务是指,

企业运用科学方法和生产工艺,生产出可交付用户使用的产品与服务,

并以此为企业带来利益的行为。


要知道,企业为了存活下来,必须以营利为目的,

所以,没有任何一家公司不重视自己的业务。


那么技术呢?

对于软件行业而言,技术只是实现业务目标的手段

手段有成本高低之分,但是不论什么样的手段,都得为实现目标服务。


有时候企业的目标和员工的目标并不相同,

企业是为了赚钱,员工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这就产生了矛盾,企业追求业务,员工追求技术。


企业认为员工短视,员工认为企业只顾自己的利益。

这就是双方理解不一致的另一个例子。


根本原因并不是员工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只是各取所需罢了。


因此,将军认为练习搏击是为了杀敌,

士兵则认为,只有更好的搏击本领,才能让自己活下去。

共识 vs 合作


诚如上文所言,在目的层面无法达成共识

是合作方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


但是,要解决矛盾,却未必要从“如何达成共识”入手。

有一个办法可以让双方各自坚持自己的认识,仍能达成同样的目的。

那就是各自制定自己的目标,整合起来,互惠互利。


因此,大部分问题可能出在了目标制定的不合理上。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动漫《从前有座灵剑山》,

主角和一些有共同修仙梦想的有些人,途中被送到了一个没有货币的村庄进行试炼。


每一个试练者必须帮村民解决问题,才算过关。

有些人解决了小问题,有些人解决了大问题

分别得到了不同等级的奖励。


主角迟迟没有行动,但是最后却一举获得最高分,

他是怎么做的呢?


原来他并没有着眼于某一个村民遇到的问题,

而是着眼于整个村庄,

村民A可能刚好需要村民B的东西,村民B刚好需要村民C的。


主角帮助村民将这些东西流通起来,互惠互利。

这就是不必达成共识的情况下,进行合作的方法了。

投入产出比、重要性和优先级


有时候自己的时间未必是自己的,

对于固定薪资制的企业而言,我们的工作时间,就是企业的成本


我们不能过于自由的决定时间如何分配,

因为,不恰当的选择,对公司而言,就是浪费资源


我认为在这种前提下,讨论投入产出比才有意义。

投入和产出的评定者应该是公司或上级,而不是投入者本人。

我们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事情,别人未必这样认为。


所以在讨论投入产出比之前,应先想清楚谁是评定人

低效的工作,来源于用自己的标准衡量自己的工作结果。


与之相关的概念,还有任务的重要性优先级

总是考虑任务的重要性和优先级,是一个好习惯,

但是,总是以执行者的角度考虑,就不是好习惯了。


任务的重要性和优先级,肯定是安排任务的人决定的。

这样理解问题,可以让我们做事考虑得更加周全

结语

上级和下级,企业和员工,任务的安排者和执行者,

由于关注点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强行让大家达成共识,是不现实的。


更有用的思维框架,则是跳出合作的双方,认清问题的本质,

那么大部分困难,其实就是沟通协调的问题了。


谁能跟谁想的一模一样呢?何必互相为难,不如互惠互利。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

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