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工作模式

在软件运行的过程中,日志提供了一种保留现场的能力。

通过日志,我们可以排查错误,还可为软件优化提供线索和依据。

一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壮性,离不开优秀的日志设计。


日志并不仅限于软件系统中,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能经常看到日志的影子。

很多人有写日记的习惯,用来记录自己的生活。

汽车上安装了行车记录仪,它记录了汽车的驾驶情况。


日志有一个特点,它允许我们事后对已经发生的事情 再认识。

这就好比打开了上帝视角,可以不断的优化我们做事的方式。

还能优化我们的优化过程。


本文就介绍一下我自己在工作中常用的 “日志·工作模式”。

思路复现

写日志是一件需要付出成本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分析它能带来多大收益。

大部分人的工作过程是在大脑中进行的,少部分人会以周报的形式总结进展。

只有极少部分人愿意 实时的 把自己大脑中的 思考过程 记录下来。


这是因为大脑的运转速度比打字快得多,人们会认为记录下来或拖慢工作效率。

但其实在某些事情上,可能会有相反的结论。


  • 复杂的、需要深思熟虑、考虑周全的事情

  • 需要频繁向他人沟通和介绍的事情

  • 需要反复阅读,或需要持续迭代的事情


大脑虽然运转的更快,但它的处理过程和结果都是一次性的。

凡是需要 “思路复现” 的场景,日志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复现次数越多收益越大。

在以上这些场景中使用日志,反而会大幅度的提升工作效率。

可见性

每个人的大脑对其他人来说,是一个黑盒,要想交流必须主动透露信息。

信息的可见性 对于知识工作而言,具有很强大的隐性价值。

知识工作需要整合资料、串联不同的人想法,信息越透明效率越高。


如果每个人都不知道其他人在做什么,这就好比一个个相互隔离的黑盒在工作。

当然信息增多也会造成污染,提高人们的检索成本。

但仅就工作内容而言,大部分人的工作可见性,还远未达到信息污染的程度。


在管理软件项目的时候,我们知道提高项目的可见性,会增强各参与者的信任度。

如果每个人都能清晰的看到项目进展,那么风险就不言而喻了,更容易对齐各方预期。

个人的工作情况也是如此,提高工作的可见性,会减少大量的解释成本。


其他人都能清晰的了解当前我在忙什么,各项工作都进展到了什么程度。

工作是很难独立开展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离不开跟其他人的互动。

日积月累

不能小看积累的效果。积累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能体现在积累的速度上。

如果每天写一篇日志来记录自己的工作,

那么 10 个工作日下来,不是产出 10 篇日志,可能是 12+ 篇。


在积累的过程中,大脑会不断的习惯积累过程、优化积累效率。

如果经常编写工作日志,就能写的越来越快,随手几分钟就写出一篇。


当然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以量取胜,而是找到了一种新颖的工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的大脑被迫采用了 “慢速、沉思” 的方式进行运转。

运转过程以及产物都被我们记录了,可以随时停下来。


这也会养成我们 “慢思考” 的习惯,做计划中的事情,而不是到处忙着救火。

结语

本文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方法:“日志·工作模式”。

—— 通过丰富的日志,记录并展示 工作过程和工作进展。


日志有助于我们复现思路,减少沟通成本,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

可以提升工作的可见性,加强与项目成员之间的互动,

还能提升积累的效率,养成 “慢思考” “提前计划” 的工作习惯。


当然,具体要记哪些东西,这就因人而异了,我是尽可能多的把资料记录下来。

对业务、技术和团队的点滴思考,我都会写成文章,

这些点滴一旦沉淀下来,对我来说都是可多次使用的财富。


一勤天下无难事,功夫不负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