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

人们常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而我转眼已经到了奔四十的年龄了,最近略有一些感触,

就此总结一下,活在三十多岁的高龄能看到的 “不惑” 有哪些。


回顾一下三十岁之前,我所看到的世界是片面美好的,

对自己的判定,也经常是偏执不定的。

而过了三十岁之后,就变得会用保持内心平和的方式与外界交互了。


不惑,就是虽然认识到了局限性,但仍坚信并完善自己。


下文中列出的几点体会,反映了当外部环境内部认知相冲突时,

我会如何将它们整合到一起。

做选择而不是做改变

年轻时的心态,容易受外界突如其来的反馈而摇摆不定,

当我没有达成某个意愿的时候,第一想法就是改变自己

这是由强烈的目标达成感造成的,让自己逐渐变成符合条件的样子。


然而,目标本身其实也未必是合理的,放弃目标并不代表着不思进取,

确立一个更合理的目标,也是努力的一种形式。


这就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本身能带来哪些价值,

拿自己去匹配外部需要,而不是拿外部需要来约束自己。

这样做对自身发展是有利的,可以极大的发挥长处避开短处。


那么这是否代表一个人不懂得变通固步自封呢?

并非如此。

因为别人说了一句固执,就转而向自己不利的方面发展,才是不成熟的表现。

听别人的评价但是要有主见

在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不可避免的会与他人打交道,

他人也会对我的所作所为进行评价。

这些评价之中,有一些是于己有利的,有一些是于彼有利的。


所以要看清,哪些评价是真正对自己有用的,哪些是混淆视听的。

这需要用自己的标准去判定,

因为对同一件事情,有正反两种评判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们可以同时是自信的,但也是骄傲的;是谦虚的,同时也是自卑的。

要做到不卑不亢,完全取决于内心,别人是评价不出来的。


所以,虽然一件事情要多听别人的意见,

但也不能因为一句评价,而改变初心。


活成让别人高兴的样子,自己并不一定开心。

取悦别人的同时,也会变成自己不想看到的自己。

保持善良但要有所防范

中国有句古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三字经中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即使在大多数场景中,似乎坚持做一个善良的人,对自己并非都是有利的。

我仍相信,善良是人性本身自带的一种宝贵属性


我并不想从社会的角度,来阐述群体善良能带来多大好处。

仅从个体角度而言,

我认为善良能帮助自己避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漩涡。


争名逐利到底好不好,这是由每个人的价值观来判断的,

当我们采取 “有用” “没有用” 的方式来判断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的时候,

就是用自己的价值观,来选择行为的走向。


所以,考察利益并没有什么不对的,为了利益处心积虑损人利己才是有害的。

身不由己的滋味并不好受,善良可以缓解这一症状。

幸福是自己争取的不是靠别人

自己的幸福得靠自己。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自己和自己关心的人。


过了三十岁之后,通常我们在社会或者家庭中的责任会更加沉重一些。

也可能早已体会到了世态炎凉。

没有几个人会真正的关心自己,而对于我们想要守护的人也无能为力。


所以说,对自己而言幸福要靠自己来争取

压力和抑郁,要有自己的方式进行缓解,找到让自己开心的生活方式。


对于他人而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福分,太多干涉也是没有作用的,

放任自如并提供尽己所能的帮助,才是最好的办法。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虽然不能过分相信命运,

但这种宠辱不惊得失不乱的心境,更容易让我们认清自己的位置。

活的认真但不强求,有责任感也别承担过多的压力。

结语

人过三十,对自己的认识会更加的明晰,

就算满身苍夷也能豪情万丈,纵然无能为力也会不失去内心的方向。

我会更加的相信自己,更加全面的理解外部信息。


所以说,人这一生就像是修行之旅,

现在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触,就是在现实的磨炼中不断修炼内心,

让自己这颗心变得更加的诚实坦白,更加的坚强锐利。


回想这些年来,最大的迷惑都起源于认知冲突

出现了与当前认识相悖的事物,源于我自己认知水平没能达到包容一切的地步。

所以说,不惑是虽然认识到了局限性,但仍坚信并完善自己。


这可能是目前得到的,应对瞬息万变之社会的最好活法了吧。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