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
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印象中人们提起“拖延症”,也是最近几年才较为频繁,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
不少人被“拖延症”困扰,锁在原地无法行动。
“拖延症”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之所以对人们造成困扰,主要原因倒不是人们无法意识到错误,
反而是,意识到了却无法改变自己。
因此,本文对“拖延”行为重新进行了反思,
想办法让自己动起来,活成自己期望的样子。
看做项目
首先要说的是,设定一个小目标,然后随便列个计划,
以期望自己能如期达成的的想法,
越来越不可行了。
这是因为我们遇到的难题越来越复杂了,
像学生时代那样,想要学习进步,几乎只需少玩多学习就行了的好日子,
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我们应该把计划当做一个项目来做了。
不止要制定合理的目标,还要评估工作量,排期执行,
最后自我验收。
所谓项目指的是,
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主要是限定时间、限定资源),具有明确目标的一次性任务。
采用项目的观点,会加强我们的策略意识。
只列出计划,但没有考虑执行策略,是毫无意义的。
最后总是理想很诱人,但实际做不下去。
除此之外,把计划看做项目,
所有与项目管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就都可以“借”来使用了,
经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行动方案
在《项目百态》中,曾提到过一个案例,
不从教训中学习:团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却一次又一次的重蹈覆辙。
对于每个人都承认的失败,如果不想办法去改进,去汲取教训,那么同样的失败会一再发生。
是呀,遇到错误,很多人第一想法是勇于承认,
第二想法是,找到错误的原因,
但这两个想法对纠正错误,其实帮助不大。
说白了就是,无法落地。
那么,怎么才能在教训中成长呢?书中后文提到,
关键在于坚持为每一个明确的问题,制订具体的行动方案。
想想也的确如此,
我们必须将每一个问题,与“如何修正这个问题”的具体行动方案关联起来,
这样才能有效的让这个问题得到解决。
在制订计划时,我们需考虑到底怎样做,
而不是只考虑我要做成什么样。
策略方法
当我们已经把计划看做一个项目之后,同时也已经意识到行动方案的重要性时,
借鉴项目管理中的一些常见套路,就能得出一个让自己动起来的办法了,
(1)设定明确的目标以及验收标准
(2)仔细的评估工作量
(3)排期
(4)跟踪
(5)不刻意追求完美的交付
想想我们曾经参与过的优秀项目,它们是怎么做的。
首先一个项目的目标必须明确,否则人们就不知道怎样才算完成。
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验收标准,否则大家会各执一词。
其次,在项目初期,应该对工作量进行仔细的评估,
这样做事的人心中才有把握,而不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
此外,既然资源不可能是无限的,因此就必须排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
在执行过程中,还要对进度进行跟踪,
有风险及时调整计划,调整资源的投入。
最后,到了约定的期限,项目必须交付,不接受无休止的延期。
以上这些,不正好是“计划如何有效执行”的方法论么?
当我们的计划再一次落空的时候,
不妨对照以上几点来看,是不是还有改进的余地。
结语
“拖延症”是一种不断把该做之事往后推迟的行为,
产生拖延的关键在于,没有与计划相关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指导。
就好像是,我想进步但是找不到进步的方法,也看不到进步的效果。
于是就只能原地空转,不停的耗损下去。
这样的人生是很焦虑的,追求一个不可能达成的目标,还不肯放弃。
一个值得推荐的办法是,把计划当做一个项目来做,
你的项目延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