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方法(二):问题定义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鲁迅


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思维和情感,

对于别人的痛苦,我们会产生同情,但实际上却不能亲身感受

因为痛苦真切的发生在别人那里,而不是自己身上。


赌博默示录》第一季第15集中,兵藤和尊 对主角 开司 说,

这个世界上充斥着痛苦不堪的怨恨声,十人乃至百人的呻吟,

支撑着一个人的富裕生活,这就是这个世界的构造。


已经断掉的腿被人乱戳,他会觉得很痛,

我却不会痛,开司你也不痛吧。

别人有多痛苦又有什么关系,唯一需要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幸福。


这种说法,可能会跟我们以前受过的教育理念相悖,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同情别人的想法,是社会责任感使然,

并不是自己真的很痛,因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为什么一上来就说痛苦呢?

那是因为,不同的痛苦反映了不同人看到的不同问题

矛盾 & 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也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或者独立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

但是,又有多少人想过问题本身呢?


我们到底要达成什么目的?为什么一定要做?

不做会怎样?

达成什么条件,问题才算被解决了?


很显然,这些反问句没有想清楚之前,盲目的考虑解决方案是不妥的。

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迫使我们搞清楚“什么是问题?”


198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我一直认为,这才是定义问题的最佳方式,

描述中总共涉及了与问题相关的三个关键点:

(1)问题的主体:人民

(2)主体的预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现状:落后的社会生产


从这三个角度再来回答之前的反问句,思路就清晰多了。


我们到底要达成什么目的?

答:达成问题主体的预期,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为什么一定要做?不做会怎样?

答:因为主体的预期和现状不符,会有矛盾,有矛盾就有痛苦。


达成什么条件,问题才算被解决了?

答:改善现状,提高落后的社会生产,满足人民的预期,就消除了矛盾解决了问题。


什么是问题呢?

问题就是预期与现状之间的矛盾,就是冲突


叶茂中在《营销的16个关键词》中提到过“冲突理论”,

营销首先要洞察需求,而洞察需求的目的是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解决了问题才能获得利益。

可是问题从哪来呢?问题就是冲突

三流营销寻找冲突,二流营销解决冲突,一流营销制造冲突。

给问题下定义


篇首提到了,我们其实无法真实体会到别人的痛苦,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真的无法理解别人说的问题在哪里。


这时就需要有一个关于问题本身的思维框架了,来帮我们梳理概念,

(1)谁是问题的主体?即问题解决后,谁会受益。

(2)问题主体的预期是什么?

(3)现状又是什么?


斋藤嘉则在《发现问题的思考术》中写道,

所谓“问题”,就是“应有的景象”与“现状”之间的“落差”。


值得一提,所谓“应有的景象”是跟问题主体相关的,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预期,“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我们举一个常见的例子。

大家可能都听过“强行扶老太太过马路”的“英雄事迹”,很多人都一笑而过了。

现在,我们不妨仔细考虑下,不同人的“悲欢”各是什么。


其一,问题的主体是老太太吗?她期望过马路吗?

如果老太太并不期望过马路,对于老太太而言,就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别人期望理解有误,是严重的灾区。


其二,问题的主体是扶老太太过马路的同学吗?

他期望自己达成“扶老人过马路”的成就吗?

如果是,那么原来老太太帮同学解决了问题。


其三,其四,……

灵活考虑问题的主体,会让我们看到不同的问题


大前研一这样说,

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为印证假设不辞劳苦的行动力。


因此,所谓解决问题,大部分的努力其实都用在了对问题本身达成共识

我认为你期望如此这般如此这般,是这样吗?

如果不是,那你期望的结果是什么?

问题的合理性


绝大多数情况下,解决问题是需要成本的,

而问题的主体需要直接或间接的,支付这些成本。


因此,帮人解决问题时,需要权衡自己的投入产出比

而和别人一起解决问题时,需要考虑其他人的利益


Stakeholders are the people for whom we build systems.

A key part of your role as an architect is knowing how to work with stakeholders in order to create an architecture that meets their complex, overlapping, and often conflicting needs.

—— 《Software Systems Architecture


所以,要想问题被解决,空有解决方案是不够的,

还得让别人同意我们可以这样解决问题。


不同的方案,对他人利益的损害程度是不同的。

这样来看,问题方案其实更像是天平的两端,

为了避免付出巨大的代价,有些人宁可改变问题的定义


总之,定义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我们不但要定义问题,还得让这个定义行得通

结语

本文介绍了关于问题本身的思维诀窍

即,时刻考虑问题的三要素:主体预期现状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问题的定义是否合理

人们是否认同,所需的代价能否被接受。


这样的话,针对大部分的“问题场景”,我们就有套路可循了,

不会在一开始讨论问题,后来变成了相互指责

也不会经常失去讨论的重心,严重跑题。


工作更轻松了,生活更美好了。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