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在说什么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

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

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 马太福音 7:1,7:2


你们不要论断人,就不被论断;

你们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

你们要饶恕人,就必蒙饶恕。

—— 路加福音 6:37

揣测动机

诚如圣经中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论断别人(don't judge),

因为论断别人是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


Judging a person does not define who they are, it defines who you are.


可是,到底什么叫做用自己的标准呢?我之前也很不能理解。

后来才慢慢认识到,用自己的标准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

用自己的是非观衡量别人的对错,并认为这是唯一的结论。


事实上,同样的行为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评判,将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来,

岳飞抗金到底是爱国还是阻碍了历史的进程?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决定?


结论是会受评判标准所影响的,很多事情也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需要摒弃结论的唯一性,才能看清不一样的标准


此外,除了论断别人的行为之外,有时候我们还会揣测别人的动机

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非常容易陷入自己的假设之中,

形成一个又一个误解


比如,岳飞抗金的动机到底是什么?他安的什么心?

诸葛亮北伐的动机又是什么?


这样考虑问题,很容易对他人的真实意图造成曲解

而且被妄加揣测的动机,是很难澄清的,当事人经常是百口莫辩

理解动机

然而,论断别人和揣测动机,也并非一无是处,

我们总是可以找出有用的部分


为了避免自己一错再错,首先需要的是提醒自己

论断和揣测都只是自己做出的一种假设

这些假设的正确与否,还要用新事实不断进行检验


假设只有暂时的正确性,可以随时被推翻。

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安全的得到了一种高效的沟通方法了。


我们知道,在工作和生活中,沟通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人们用语言或文字,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因此我们知道,讲究说话方式,才能让别人更容易理解自己。


另一方面,讲究聆听技巧,也才能更容易理解别人想表达什么。

须知对方要表达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背后的想法


所以,透过语言识别想法,才是沟通的第一要务。

对方说的不准确,诚然是有问题的,但是不要纠结于此,

我们的目的是理解,而不是指正别人的错误。

跳出字面含义

揣测别人为什么要这么说,比理解别人说的是什么,更加重要,

虽然这是有风险的,我们很容易揣测失败,

但是如果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种假设,就没有太大问题了。


我们很容易停留在理解字面含义上,

比如,早晨打招呼时进行的问候,说“吃了吗”,不是问是否吃饭了没有,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人们的日常沟通,其实大多数也是“言不由衷”的。


语言并没有准确的表达人们的想法,也并不是为了准确的表达,

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情绪,以得到共鸣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与别人讨论解决方案,

讨论的并不是方案本身,而是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问题来源于不能达成的预期,解决方案缓解了这种痛苦。

因此,我们要体谅别人的情绪,不要太在意对方说的是什么。

所以说,解决问题本身,正是一种情绪的表达

杠精的自知之明

“杠精”是网络用语,指的是抬杠成瘾的一类群体。

他们不管别人说的是什么,总是先反驳挑刺,为了反对而反对。


这里提到了“杠精”,其实并不是为了反对这种做法,

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未必不是别人眼中的“杠精”。

所以要有杠精的自知之明


为了避免自己成为“杠精”,就要使用上文提到的沟通方式了,

理解和体谅别人作为沟通的出发点,没必要纠结谁对谁错。


杠精反驳的通常是,“你不该这么想”“你不该这么说”“你的逻辑有问题”,

作为擅于聆听的沟通者而言,本没有“该不该”的,

我们需要理解对方的情感痛苦


同时,纠正别人的错误也是需要方法的,抬杠是效率最低的一种。

即便是错的不能再错的论点,也应该考虑特殊情况下的适用性

同时还要考虑回话方式。况且,对方很可能不是为了表达论点这么简单。

结语

我们说的并非我们所想的,总是有言外之音,

这些言外之音就是对话者自身的真实意图,以及想要宣泄的感情

不考虑言外之音,纠结字面含义的沟通方式,就失去了沟通的灵魂。


理解别人的想法是困难的,也很容易造成误解,

这没什么,只要我们存疑自己,不断纠正自己的认识,

更重要的则是,有一颗愿意倾听别人的善心。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