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开发心理学(八):容忍矛盾


在逻辑学中,矛盾是指一个命题的和它的否定同时成立。

该想法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无矛盾律

你不能同时声称某事物在同一方面既是又不是。


无矛盾看起来是显然的,但其实不然,

因为我们完全可以自定义一个允许矛盾的逻辑系统,

次协调逻辑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所以,尝试容忍矛盾即使是从逻辑学角度来看也是合理的,

那么我们就值得重新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了,

我们的大脑,能否同时认可两件看起来矛盾的观点呢?

整合性思维


70多年前,美国小说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认为,

真正智者的特点之一,就是,

同时容下两个相对立的想法,但仍然保持行动能力。


我国古代,三国时期魏国大臣、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

在教育后辈时,也曾说过,

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

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


此外,商业思想家罗杰·马丁,也曾采访了50多位成功的领导者,

最终发现,他们大都具有一个非同寻常的特征。


成功的领导者更愿意而且能够同时接纳两种互相冲突的观点,

在碰到意见冲突时,他们既不慌张,也不是简单的进行非此即彼的取舍,

而是另辟蹊径,提出一个新思路,既包含了原先两种观点的内容,又比原先两种观点胜出一筹。


罗杰·马丁把这种思考和综合的过程,称为整合性思维

有前提才有结论


可是,让自己认可看起来矛盾的观点,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这显然不是说,矛盾的观点没必要去分辨,

而是说,我们要努力找寻,使它们达成一致的办法


为了能说服自己的大脑,我们得使用一些小手段,

修改自己的思维框架,让大脑认可有什么样的前提,才有什么样的结论

换了一个前提,结论也会发生变化。


具有这种“有前提才有结论”思维习惯的人,

在思路上更不容易陷入僵局。


假如,公司突然派我们出差,我们会带什么?

不少人是想法是,电脑,面包,水...


然而,思路灵活回答者,会这样做出答复,

我并不知道去哪里出差,为期多久,

如果比较近的话,时间又比较短,我会带...

如果比较远,时间长,我会带...

能够这样考虑问题的人,任何时候都不会陷入恐慌。


一旦我们看清了结论与前提之间的强相关性

很难与别人因观点不同而发生争论了,

因为,如果按他们那样想,其实也没错


于是问题就被转换了,

从“为什么不认可我的观点”,转换成“你我思考的前提有什么不同”,

以及,“谁的出发点更符合事实”。


所以,大前研一这样说,

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为印证假设不辞劳苦的行动力。

集众家之长


除此之外,有时候我们还得考虑,区分对错是否值得

或者说,我们能否从矛盾的两种说法中,分别听取对自己有益的部分?


例如,“珍惜时间”与“不要急于求成”,哪个是对的?

“有自己的主见”与“擅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怎样才能兼容?

如何才能既“乐观自信”,又“谦虚谨慎”?


很多状态看起来是无法并存的。

其实完全没有问题。


因为这些劝诫都是在不同的前提下给出的,

对于不珍惜时间的人,人们会提醒他,使之意识到时间的宝贵。

这并不意味着就得“急于求成”。


另一方面,“不要急于求成”是对于那些过于急躁的朋友而言的,建议他们稳下来,

同样,这也并不意味着该虚度时光。


因此,我们在听取一段话的时候,应当分清它是在什么背景下说出来的,

这将有助于避免盲目的相信一家之言。

结语

本文讨论了在前端开发过程中,出现争论时的心理活动,

当然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但无意义的争论却可以改善。


因为在我们“有前提才有结论”的思维框架中,

即使是矛盾着的观点,我们一样可以完全接受

剩下的事情只是验证前提罢了。


人们总是更愿意相信自己,难于接受别人的观点,即使是事实,

所以,把自己认可的前提条件看成是假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将更有助于纠正我们成见,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正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