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问题
多年的学校教育,让我们养成了擅于解决给定问题的思维习惯,
可是从学校毕业后,才慢慢发现,很多问题都不是事先给定的。
因此,在急于寻找解决方案之前,我们应该先冷静下来,仔细甄别,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问题?
有不少问题解决大师,对这件事情有过深入的思考。
叶茂中在《营销的16个关键词》中提到过“冲突理论”,
营销首先要洞察需求,而洞察需求的目的是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解决了问题才能获得利益。
可是问题从哪来呢?问题就是冲突。
三流营销寻找冲突,二流营销解决冲突,一流营销制造冲突。
斋藤嘉则在《发现问题的思考术》中写道,
所谓“问题”,就是“应有的景象”与“现状”之间的“落差”。
1 | 问题 = 应有的景象 - 现状 |
结合“冲突理论”和“落差理论”,“问题”的定义就很明显了。
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总之,没有被达成的预期,构成了问题。
谁的问题
我们上文中对问题本身进行了讨论,但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
那就是,问题与人紧密相关。
既然没有被达成的预期会构成问题,
那么就要看,没有达成谁的预期?
这个预期的产生者,就是问题的主体,
能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愿意付出多大代价满足需要,决定了问题的解决方式。
而如果考虑问题的时候忽视主体,就容易对问题产生错误的理解,
甚至画蛇添足,给别人帮了倒忙。
在《咨询的奥秘》中,有一个著名的案例,称为“橙汁测试”。
假设你必须为一个年度销售会议选定一个能容纳700人的地方,这显然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事情。
然后当你见到酒店的宴会经理时,还要提出以下苛刻的要求。
这700人的早餐必须要以预祝成功的祝酒开始,用橙汁来祝酒。
并且,这700人中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大杯新鲜的冰橙汁。
这些橙汁在饮用前,榨出不能超过两个小时。
提出问题后,测试宴会经理怎么答复。
他们可能会说,“这办不到”。
这就说明他们在橙汁测试中不及格。
他们可能说,“没问题”,
这种人在橙汁测试中也不及格,因为很可能他们在撒谎。
一个好的答复是这样的,
你这真是个问题,我能帮你,……这是所需要的费用。
对的,毫无疑问可以让工人早晨5点去冷冻橙汁,如果付给他们每人1000美元,
但是你愿意支持这么多吗?
也许会,也许不会,但这不是宴会经理应该决定的。
解决方案和代价都是相伴而生的,
能否接受这样的解决方案,
取决于问题的主体,在心中将预期与代价进行的权衡。
价值
正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需要成本,
所以,问题的主体就不得不考虑收益,
需要斟酌投入产出比,找出最划算的方式,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把问题解决掉。
维基百科上,对价值是这个定义的,
价值,泛指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
这里也是和主体有关。
不同的人,会认为相同的事物有不同的价值,
这就是个人的价值观。
结合问题本身而言,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用,有多大作用,
要依据问题的主体而定,
谁产生了期望,谁就引出了问题,谁付钱,谁就不得不考虑收益。
如果你没有付出,就不必帮别人操心收益。
利益相关者
在做事情之前,必须将利益相关者识别出来,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情能否顺利的进展下去,
《软件系统架构》将这种思想用于了软件架构之中。
Stakeholders are the people for whom we build systems.
A key part of your role as an architect is knowing how to work with stakeholders in order to create an architecture that meets their complex, overlapping, and often conflicting needs.
从人文角度考虑软件架构的著作确实很少,
更多架构方面的书籍,谈论的更多是软件本身的属性。
《软件架构师的12项修炼》同样写到,
『技术』不能让一个企业运转起来,而『关系』能。
成功公式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要明白如何与人相处。
因此,在谈论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多从人文角度看待它。
可能问题的主体并不想问题被解决,问题解决后会不会被问责?
况且还有不少人担心,被别人指出问题,是在暗示自己不够专业。
结语
考虑问题本身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以前解决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工作中的问题,
尝试再反思一下,什么才是当时真正的问题?谁是问题的主体?
问题解决后,哪些人会受益?
哪些人会被问责?
哪些人会付出代价?
所以,很多时候,别人针对的不是你,
而是他自己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