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
那就是站出来批评别人的,他的论据似乎总是脆弱的,
迟早会被人找出不公正的地方。
喷人者恒被喷之。
确实,站出来指责别人的人,很可能意气用事,
也很可能在措辞方面不够严谨,
更有可能没有描述好完整的事实。
但是,这重要吗?
为什么观众们发现了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合理之处,
就忘了作者要表达的本意了呢?
结论的可靠性
我们在读书时,做过很多证明题,也见过很多定理,
如果证明过程出了差错,我们还会相信被证明的结论吗?
很显然,我们不会。
但是,结论可未必是错的。
因此,这其实是有一个思维的误区在里面,
实际上,不合理的论证,只能说明结论不可靠,
并不能说明结论是错的。
这是一种思维的惯性,
遇到类似这种情况,很难理智的跳出来。
批评别人必须自己没有过错
清代史学家钱大昕在《奕喻》一文中写过这样的话,
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说的是我们自己检查自己的过错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因此,我们就能用这句话来反驳指责别人的人了吗?
不能。
因为钱大昕所说的这句话,是对自身的严格要求,
并不是说对别人也要作此要求。
我们可以在批评别人的时候,仔细想想自己有没有的过错,
但是不能要求其他批评者也要这样做。
自己有没有过错和被批评的人有没有过错,
根本来说就是两回事。
评判标准不一
所谓对错,其实指的仅仅是,是否满足相应的评判标准而已。
使用不同的标准来评判,自然就容易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来。
不幸的是,进行评判的人,通常不会事先说明他用了哪个标准来判断,
而是默认用了他自己的标准。
因此,当有人做出评判的时候,
我们本能也会拿这件事和自己的标准进行对比,
而不是本能的拿这件事和陈述者心中的标准进行对比。
所以得到的结论只能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标准得到的判断,
而不是站在陈述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了。
既然标准都不统一,争论对错就没有意义了。
因此,理智的判断者,从不争论对错。
如何尊重事实
那么事实在哪里呢?
实际上是没有办法直接描述事实的。
因为至少从科学角度来讲,
我们看到的东西只是它们反射或发出来的光而已。
而那些光线传入我们眼中,只是这些事物的某一部分特征罢了。
因此,事物无法不是被观察者眼中的样子。
那这样就没有办法了解事实了吗?
也不是。
所谓兼听则明,我们可以多找几个观察者来综合得出结论,
这样我们汇总出来的事实就更加逼真了。
结语
喷人者恒被喷之,其实是一种不太合理的现象。
使人们容易在语言的争论中迷失讨论的目的。
当然或许作者进行讨论的目的只是想表达一种情绪而已。
但是,要想看到事实,
我们就不能纠结作者的论证方式,
也不能纠结作者是否满足我们心中的道德标准。
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要对事实保持敬畏,
多花些时间把事情调查清楚。
这样比口舌之争要好得多。
毕竟大家都很忙,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