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对自己的未来做规划的时候,
实际上就是在考虑个人的发展过程。
此时此刻,把别人当做自己的榜样,向别人学习,确实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模式。
但是,实际执行下来,就会发现这样的做法往往会使计划落空,
因为,事实上我们并不想成为别人,
而是想变得像别人那样,以致于可以完成自身的心理需要。
那么如果不去追赶别人,
究竟应该怎样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呢?
本文从企业和产品的角度,综合考虑了一些见解,
希望能有所启发,仅当抛砖引玉。
正视自己的处境
在职业生涯的一开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干劲的,
也相信自己迟早会到达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这时候会经历一个知识积累的明显爆发期。
当然肯定不能说这是一件坏事。
可是,随着对社会了解的逐渐深入,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道理,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增广贤文》
在任何一领域,都会有一些集天赋和勤奋于一身的大牛们,
我们会体会到,哪怕自己舍弃其他所有一切,都未必会赶上他们。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还会发现另一件事情,
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后来者居上的情况也变得越来越多了。
自比贤人,迟早会弄巧成拙。
这正是,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问说》
所以,我们当初设想的巅峰状态,其实是从未有过,
当前我们正是处在半山腰上,前有埋伏后有追兵。
我们到达了一个后来者迟早会到达的地方,
而我们的前辈们能到达的地方,我们未必有能力达到。
不要盲目的学习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自己不上不下的尴尬处境,
可能会好很多。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用过很多优秀的产品,
它们可能并不是历史上最悠久的,也可能并不是当前最新被创造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
那就是,一个产品有价值,
首先是因为它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而不是首先因为它具备其他产品的所有特性。
因此,虽然说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但是竞争力却不是。
对产品来说,要不要和其他产品一样具备某些特性,
才是最高优先级需要被考虑的问题。
这个道理对个人的发展同样适用。
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竞争力,而不是学会其他人已经掌握的知识。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习只是提高竞争力的一种手段。
像企业一样思考
John Sonmez在《Soft Skills》一书中指出,
只有你开始把自己当作一个企业去思考时,你才能开始做出良好的商业决策。
通常软件开发人员售卖的就是他们把一个想法变成一个数字化的现实产品的能力。
企业需要持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产品,你也应该这么做。
软件工程师把自己当做一个企业,不断的改善自己所提供的软件开发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客户,赢得更多的利润。
这是一种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想法,对个人的发展也是很有裨益。
在规划未来发展的时候,从企业和产品的角度来考虑,会有不同的思路。
我们会变得关心社会和市场,关心人们的需要,
会变得关心自己的客户和雇主,关心在自己的核心能力方面精益求精。
会让我们变得与以往粗糙的生活有所不同。
接着,自然而然我们会想到的一点是,
我现在想把自己打磨成一个好的产品了,下一步我要做什么。
怎样做出一个好的产品?
从冲突中洞察心理需要
生活中我们不乏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也学会了一个系统性分析问题的方式。
系统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个具体步骤,
(1)限定问题
(2)确定目标
(3)调查研究,收集数据
(4)提出方案和评价标准
(5)方案评估
(6)提交最可行方案
其中,限定问题是重中之重,
所谓问题,指的就是痛点,是现实情况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
如何有效的识别问题呢?
我认为叶茂中在《营销的16个关键词》中提到的“冲突”理论,恰如其分的给出了答案,
冲突是指对立的、互不相容的力量或性质(如观念、利益、意志)的互相干扰。
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冲突!
认识到冲突发生的原因,就会诞生相应的解决之道,解决之道就意味着满足了需求。
因此,产品首先满足的是人们的心理需求,
在做产品的需求分析,甚至把自己看做一个企业进行发展规划的时候,
首先就应该找到人们在心理上产生的冲突。
例如,以下这句话,正是冲突反映了人们心理需要的最好诠释,
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向别人开火掩护自己
产品的特性爆炸是最常见的一类错误,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产品负责人,或许还没有想明白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
我们提供的产品到底解决哪一类细分领域的心理需求。
哪类用户是其他产品无法照顾到的,
在使用其他产品的时候,用户的哪些心理没有得到满足?
《孙子兵法》在虚实篇中写道,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
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
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孙子指出,只有隐藏自己的动机,才能使人处处防备,
处处防备就必然导致兵力分散,
那么在某一细分领域,我们就可以以众敌寡,以多胜少了。
这个道理对个人发展来说也很有意义,
我们看到其他人的闪光之处,就趋之若鹜,
就不可避免会导致自身的精力分散,因此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就会无所建树。
Joel Spolsky在《行进中开火》一文中,也提到过类似的观点,
步兵战术其实只有一种:行进中开火。
你一边开火一边朝着敌人冲过去,火力让敌人抬不起头来,不能朝你开火。
前进了,你就可以占领阵地,接近敌人,这样你的胜算要大的多。
你要是不往前冲,敌人就有时间来搞清楚形势,这可不妙。
你要是不开火,敌人就要朝你开火,撂倒你。
他还指出,各大软件公司所兜售的那些新软件新方法,
实际上就是在向其他公司开火。
其他公司或多或少的会受制于这些软件和方法,
不得不跟着潮流做出技术上不必要的更新换代。
这些大型软件公司的竞争对手们,如果不考虑清楚,
就会陷入无限的假设的猜测中,处处防备,博而不精。
对于个人而言,也是如此,
自身应该具有某些亮点,它可以很偏门,
但这会形成一道掩护火力,让别人在这个领域白白浪费时间。
而在发展规划上,却得要仔细的观察市场,了解细分领域的实际需要。
让自己在这个领域具有更强的专业性。
如何提高执行力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身边实际不缺少有想法的人,
但是能落实,能真正做出改变的人却少之又少。
我们可能经历过这样的项目,在每个项目的结尾,大家都会反思进取,
但是下一个项目开始之后,一切仿佛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改变。
这是为什么呢?
在《项目百态》一书中,这种项目被描述为,
不从教训中学习:团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却一次又一次的重蹈覆辙。
在“反思会议”上,我们会发现,
人们发表的看法都是自己的观察结果,而不是行动事项。
所以,当人们发泄完了之后,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可执行的方案对现状造成改变。
人们的理想是好的,
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执行路径,理想就永远不可能实现。
作者指出,关键在于坚持为每一个明确的问题制订具体的行动方案。
把找出来的每一件没有帮助到团队或者曾经阻碍过团队的事情,
与将在下一次迭代或者版本中付诸实践的某一项行动事项关联在一起。
这样就把经验学习的团队带入了建设性设计的模式。
结语
从企业和产品的角度来考虑个人的发展过程,我们会有新的收获。
这会迫使我们早一些把自己放在社会大环境中,重新考虑定位。
人们常说,选择大于努力,
犹豫不决显然比悬梁刺股更耗费精力。
当我们想明白了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想明白了自己不需要具备哪些知识之后,
就能得到精神上的自足,不断打磨自己把学习看为常态。
我想这才是个人走向成功的本来面目吧。
福尔摩斯——他的知识程度
(1)文学知识——无。
(2)哲学知识——无。
(3)天文学知识——无。
(4)政治知识——弱。
(5)植物学知识——不定。对莨菪(注:一种有毒植物)、鸦片及一般毒物知识丰富。对实用园艺植物一无所知。
(6)地质学知识——实用,但有限。可以在一瞥之下,就识别不同的泥土。他曾在外出回来后,根据裤管上泥点的颜色及坚实程度,判定出是由伦敦哪一区得来的。
(7)化学知识——深厚。
(9)解剖学知识——正确,但无系统。
(9)罪案记载——极渊博。他似乎知道本世纪每一个可怕刑案的细节。
(10)小提琴拉得很好。
(11)精于棍棒、拳击及剑术。
(12)对英国法律有很好的实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