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表面上看起来是阅读者在理解文字,
但究其根本,却是读者在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
有些人不擅于阅读,容易被字面意思所累,
他们总是纠结于只言片语,抑或作者的表述方式,
这真是一件事倍功半的事情呀。
不只是读书,
在与人沟通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一个阅读过程,
我们需要从别人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上,理解他要表达的含义。
怎样快速理解别人的要传达的含义,
怎样听到他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怎样开启上帝视角呢?
我采取的办法,就是考察动机。
有了动机以后,我们就能明白他人为什么要进行沟通,
以及沟通之后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想一想我们小学的时候,
不是经常让我们总结作者的写作目的吗?
对的,写作就是为其目的服务的。
大数学家是怎么做数学的
法尔廷斯要他到图书馆去查3卷书,告诉他答案就在里面,
并让他第二天给出答案。
这3卷书每一卷都有1000多页,
张寿武花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有找到需要的那一页,
于是决定自己算。
张寿武后来回忆说,“我第一次发现自己也能算出来,特别得意。
这时我才知道大数学家是怎么做数学的,
他不是哪里不懂查哪里的文献,
而是哪里不懂就做哪里。”
在普林斯顿跟法尔廷斯学了一年,张寿武学会了怎么做数学,
不是在图书馆里把别人的东西筹一筹,把别人的数学联在一起,
而是从最基础的地方去做。
我们显然不能和这些大数学家们相提并论,
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却非常有指导意义。
在进行学习的时候,我们应当首先理解学科的背景和历史,
理解科学家们在历史的进程中,都在面临哪些问题,
因此我们就能知道,
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定理,都有其出现的动机。
理解了动机,就抓住了学科的线索。
就可以站在概念发明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小说中侦探的思维模式
看侦探小说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
我可以发现自己有哪些逻辑误区,
还可以和嫌犯做智力博弈。
我发现很多时候,侦探们的思维其实都是跳跃性的,
是先有一个想法再去求证,
而不是他们自己号称的具有逻辑连贯性。
这一点和科学家们的思路是相类似的。
学者们是先提出一个理论,再在实验中进行检验。
而不是设法从实验数据中反推出它的理论解释。
侦探们首先会站在嫌犯角度,理解它的犯罪动机,
理解了动机之后,犯罪事实的发生就成了必然。
随后,我们只要观察嫌犯做了哪些平时不做的事情,
就一定会有证据留下来。
有了证据,就真相大白了。
抓住了动机,就打开了上帝视角。
代码需要注释编写它的动机
有人说好的代码不需要注释,
我并不太认同这句话。
因为代码的主要作用是编码计算过程,
而不是为了说明为什么要编写它。
代码被编写的原因,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
有了原因,任何一个称职的程序员都可以重写这段代码。
但是指望从代码反推出编写它的原因,就很难了。
注释的作用,就是为了填补这些遗失的信息。
因此,好的注释或文档,
会花费很多笔墨,描写问题产生的背景信息,
让代码的维护者,能更真切的理解到当时的处境。
而这些都是代码本身无法描述清楚的。
读书时从字里行间猜测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在读书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作者某句话表述的模棱两可,
我们会一遍一遍的根据上下文揣测作者的含义,
这种事情做久了,就会发现非常影响读书的效率。
实际上,作者也是有局限性的,
他可能会表述不清,也可能会产生歧义,
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关键是我们怎样从这么少的文字中,洞察到作者更深层次的思想。
而不是从只言片语中,去理解当前这些文字所表达的那些含义。
我们需要能理解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要做出这样的洞察,就得抓住作者的写作目的,
每一段文字,都是为他本段的写作目的服务的,
每一章节的文字,都是为他本章的写作目的服务的。
整本书,都是为他本书的写作目的服务的。
因此,前言和绪论是必不可少的阅读环节,是重中之重。
前言交代了整本书的成书背景,
以及作者计划怎样用本书向读者传达信息。
理解了背景,就站在了作者的角度,
甚至能预测他要写什么内容。
结语
阅读是一个理解的过程,
但是理解的源泉,并不能仅局限于别人所表达出来的那些信息,
更多的理解能力,是要通过读者的洞察力,抓住作者的写作目的。
抓住了写作目的,就有了作者成书的动机,
才能摆脱具体的文字编码方式,
与作者进行思想层面上的沟通和交流。
当然,这难免会有一些偏差,
但因此我们有了更大的收获,才是我们最关心的,
我们提高了阅读效率,节省了时间。
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