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技术的舒适区

某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有两种方法比较两个人在生产一种物品时的能力。

一个可以用较少量投入生产物品的生产者,被称为在生产这种物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某一个人生产一种物品其机会成本小,被称为有比较优势。


亚当斯密于《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

指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

因此各国专门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中提出,

是用国与国之间生产同一产品相对劳动生产率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理论。

比较优势原理适用于国家与个人。


迈克尔·乔丹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

迈克尔·乔丹是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是NBA中最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之一。

他能跳得比大多数人高,投篮也比其他大多数人准。很可能的是,他在其他活动中也出类拔萃。

例如,乔丹修剪自己的草坪大概比其他任何人都快。

但是,仅仅由于他能迅速的修剪草坪,就意味着他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概念。

比如乔丹能用2个小时修剪完草坪,在这同样的2小时中,他能拍一部运动鞋的电视商业广告,并赚到1万美元。

与他相比,住在乔丹隔壁的小姑娘杰尼弗能用4个小时修剪完乔丹家的草坪。

在这同样的4个小时中,她可以在麦当劳店工作并赚20美元。


在这个例子中,乔丹修剪草坪的机会成本是1万美元,而杰尼弗的机会成本是20美元。

乔丹在修剪草坪上有绝对优势,因为他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干完这件活。

但是杰尼弗在修剪草坪上有比较优势,因为她的机会成本低。


乔丹不应该修剪草坪,而应该去拍商业广告片,他应该雇用杰尼弗去修剪草坪。

只要他支付给杰尼弗的钱大于20美元而低于1万美元,双方的状况都会更好。


理论假设与实践检验

诚然,比较优势原理只是一个经济学理论。

它是否符合实践,取决于使用它的具体场景。


然而,理解比较优势之后,人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

无论一国是否拥有绝对低成本的优势商品,只要存在相互间的比较优势,

国际间的自由贸易就可以使贸易双方都获得贸易利益


这在实际生活中是也很常见的。


程序员的职业发展

程序员想要创造更多的价值,会从编码能力坚持不懈的锻炼开始。

人们相信,只有锻炼好编码能力,才能胜任管理和架构的工作。

不少程序员认为,公司之所以雇用他们,是因为他们在编程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其实不然,实际做事情的人并不一定对做这件事具有绝对优势

高级别的程序员不自己处理编码细节,而让别人来做,不是因为自己不擅长,

而是普通程序员进行编码工作的机会成本更低。


当事情多而人员少的时候,某一件事情由谁来做,并不是看谁更擅长解决它,

而是看,不做这件事,谁比其他人创造的价值更少。

能创造更多价值的人,不会要求做简单的事情,即使他可能花费最少的时间就能解决它。


因此,程序员如果想要从事管理和架构工作,具有绝对优势是不必要的。

想办法让自己在管理和架构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在编码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才是重要的。


技术影响力

当到达一定程度之后,程序员的级别,可能就和他的技术能力无关了。

因为很难衡量一个十倍效率的程序员所做之事,别人真的需要十倍的时间才能解决。

每个人遇到的问题几乎都是全新的,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做事方式。


但是不同程度的影响力却可以分辨出来。

有的人可以让团队认可从而参与完成某项工作,

有的人可以让公司认可从而参与完成某项工作,

有的人可以让业界认可从而参与完成某项工作。


这些事情的影响范围是不同的,所需的影响别人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所做之事的价值差异也是巨大的。

不能小看这种能力,让别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极其困难的,除非找到双赢的选择。

有影响力才有改变现状的能力。


架构师提出了一种架构设计,并不意味着别人会采用它,

管理者提出了改善工作的建议,并不意味着别人会顺从它。

我们觉得做某件事情创造了价值,并不意味着别人会认可它。


这些都不是技术能力本身可以决定的,需要技术影响力。

我们需要推进事情进展下去,而不是根本没有人来参与完成它。


结语

不少人认为,擅长某项工作是导致他们去从事那方面工作的直接原因。

如果这样考虑的话,会遭遇很多看似不公平的待遇,

甚至认为自己有能力无法施展。


而一些经济学理论指出,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导致了人们从事某项工作,

是大家都能受益,导致了人们进行某种选择。


看清这一点之后,才能走出技术的舒适区。

因为,精进技术只是为了能够胜任工作,

而我们真正思考的应该是如何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

经济学原理 - 曼昆:第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