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的假象

1. 联系

心理学

内省,指的是人们通过向内的检视,对自己所能了解的意识经验陈述出来。

内省法一直是心理学家用来研究内在心理活动的主要方法之一,

让被试者口述心理感受。


通过外显行为内省意识经验彼此兼顾进行推理,

不只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手段,其他与人类行为有关的学科,也都是如此。

哲学

我们最早知道内省,可能来源于对自我的认识,

使得我们能够站在自我之外观察自己。


唯我论认为,自我是唯一可以被肯定的事物。

笛卡儿曾提出一个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

儒家

《论语·学而》中,提到“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

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

管理

除了内省反省之外,

能够跳出当前做的事情之外看事情本身,也是一种有用的技巧,


最常见的概念就是复盘

“复盘”原是围棋术语,本意是对弈者下完一盘棋之后,

重新在棋盘上把对弈过程摆一遍,

看看哪些地方下得好,哪些下得不好,哪些地方可以有不同甚至是更好的下法等。


在企业管理中,复盘可以从过去的经验和工作中进行学习,

以避免重复发生相同的错误。

软件

还远不止如此,在软件行业有一句俚语,

称为“吃自己的狗粮”(Eating your own dog food),

常用于描述公司(尤指软件公司)使用自己生产的产品这一情况。

反馈

电路学中,有一种器件称为“负反馈放大器”,

它是一种将输出信号按比例反馈回输入信号,从而达到控制的放大器。

通过引入负反馈,放大器的性能,例如增益的稳定性、线性、频率响应、阶跃响应等,可以得到改善。


如果把大脑类比为电子器件,引入反馈也是一种改善思维的有效方法。

编程语言

很多高级编程语言都提供了反射(Reflect)特性,

是指程序在运行时(run time)可以访问、检测和修改它本身状态或行为的一种能力。

用比喻来说,反射就是程序在运行的时候能够“观察”并且修改自己的行为。

2. 不安

本性

六祖坛经》中有这样的记载,

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

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却说神秀“未见本性”,让他“更作一偈”。


但神秀并没有作出来,“心中恍惚,神思不安”,

过了几天,不识字的惠能,听到了别人念诵这篇偈语,

随即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徒众总惊,无不嗟讶”。


这就是六祖惠能的故事。

拂拭

这两篇偈语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前文我们看到了反省带来的诸多好处,

因此,反省自己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成功之法吧。


只有对自己“时时勤拂拭”,才能“莫使有尘埃”。

生活中遇到不顺的事情,生怕是自己做错了,第一时间反省自己。


这样做到底好不好呢?

好,也不好。


因为我们确实第一时间反省了自己的过错

执迷于反省,不曾想过为什么遇到问题第一时间要反省自己。


这样很容易造成一种不良局面

由于我们反省了自己,

那么不论自己还是他人,都会下意识的认为事情有错,而且原因在于我们。


本来我们是想学习和进步,结果却制造了一系列不该有的问题。

这就是过于偏执所致。

菩提

菩提,是佛教用语,

字面意义为醒过来、醒觉、注意、知道或了解。


按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曾在位于菩提迦耶的一棵毕钵罗树下潜心打坐,

终于在七七四十九日之后顿悟成佛,

从此,毕钵罗树也改名叫菩提树。


很显然,获得菩提(醒悟)跟菩提,根本没什么关系。

那么,自我认识跟最终事情的成败,也没什么关系。


不要把事情的成败归因为自己。

不然无论怎么做,我们都是有错的。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本来没有对错,为什么还要故意找错呢?

在进行反省的时候,不能针对自己的行为寻找能判定为错误的评判标准


评判标准本来就因人而异的,

比如,我们不经意说了一句话,会不会有人觉得自己不友好?

自己会不会说错话了?


这样就是故意找麻烦了,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

3. 结语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就像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同样的叶子一样,

不同性格的人一起组成了纷繁芜杂的社会。


有的人较为敏感,有的则略为麻木,

经常考虑自己对别人的影响,是一种优势

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多负担


让别人满意,照顾他人的情绪,确实是一种优秀品质,

但在出现冲突时,一味的让步照顾别人,

其实也未必总是一种更好的做事方式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

淮南子·兵略训》中写道,

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剛;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強。


“兵”可理解为“资源”,而“兵法”则是对资源的一种灵活运用手段。

兵法讲究“示弱”,但目的是“乘之以強”,

绝不是一味的利他主义。


所以,反省可以使人进步,也可以使人沉溺于进步的假象之中。